![](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7-min.png)
今年正月十五过完后,我们集镇上就看不到什么人了,都拖着箱子背着包出去了,前几年街上人多了挤都挤动,现在除了老人就是孩。为什么都出门打工而不愿种地了呢?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变得不愿意种地了。
我有个朋友,老家的地还不少,大概有15亩地,他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一直是父母种着,这两年父母身体不好,只能给别人种了。
原来是自家的女婿种着,种了一年,发了大水,花生收的时候,被水淹了,种地没赚到什么钱,第二年坚决不种了。
后来,给了邻居侄子种,人家本来有10亩地,加上他家的10亩地,一共20亩左右,花生价格不稳定,种了一年大概卖了两万多,后来因为添了孙子,说要看孩子,种不过来了。
于是,地又没人种了。正好有一个亲戚,隔壁镇的,儿子刚大学毕业,买了房子,着急用钱,一狠心准备跑二十多里地种着。
在农村,不要说一亩地租多少钱,白给人家种还没人种呢!就算能租,一亩地租个200-300左右。自己种地的话,一年到头,其实也赚不了多少钱。
在我们村有个笑话,一个男人在家种地,说明一下,我们村的地很少,都是一亩两亩的。一些没人种的地,他多少出了一点钱,归他种了。找一个人工,一天50元,不算贵吧?最后地还是晃了,长满了野草,变成了全村人的笑话。
之前在我们老家,一年是两季,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可是现在多数人都种了一季,只种秋季作物了。即便小麦价格比较稳定,还是没人种了。
因为农民不傻,会自己算算账,种一亩地,一季到底能赚多少钱?如果只能赚个几百的话,还不如在家闲着呢!或者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抵得上多少粮食钱了!
不是农民不愿意种地,只是种地太辛苦了,一年还赚不到多少钱!再说了,现在的农村,都是老年人了,年轻人压根不愿回去种地!
愿意种地的,种不动了!种的动的,又不愿意种地!
这个还蛮尴尬的,但人都是现实的,能赚钱愿意干,不赚钱甚至赔钱的话,谁愿意种地呢?
做为一个农民,我深知农民的不容易。每年到了三月份就要开始备耕生产。运输农家肥,买化肥买种子,农机维修等等。四月份刚化冻,就要灭茬子整地起垄。早起晚归,机器声阵耳欲聋,尘土飞扬,满脸的泥土,累的腰酸腿疼。五月开始播种,喷施除草农药,刺鼻的农药让人难闻其味,即使带着口罩也遮挡不住农药对人身体的危害。稍不留神就会引起药物中毒。六月份,艳阳高照下的农民,进入了正式田间管理。除草疏苗防治玉米虫,还要预防野鸡野兔。用汗水一滴,秧苗一棵这句话来形容庄稼人的辛苦,虽说有些过分,可是也有几分道理。
三春不如一秋忙,玉米终于收获在家。辛苦一年了,也到算算收支情况的时候了。每亩地的投入状况如下:承包土地费150元,玉米种子40元,化肥120元,农家肥50元,除草药20元,防治玉米虫药和野鸡药10元,柴油20元,农机维护维修和磨损5元。一共415元。亩产1000斤(好地和薄地平均产量,按照水份14%算),每斤玉米0.65元,一亩地收入为0.65×1000-415=235元。每亩地投入人工为3天,每天挣77元。我一共种了40亩地,一年收入一万元左右。如果遇到了风灾,旱灾,水涝灾基本上就赔钱了。
一个农民小工每天130元,一年可以挣3万元。等于我三年收入。根据以上所述这些种地不如打工,就是不想种地理由。
不是农民不想种地,是种地根本解决不了一个家庭中的开销,更别说发家致富了。
试想想,如果在家能赚到钱,谁愿意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是一种生活的压力,没办法。其实在外更辛苦,只要能多挣一点点钱,都没关系。
农村农资一年一年往上涨,种田成本是越来越高,种出来的粮食是越来越贱,生存生活的压力是越来越大。小孩读书、穿衣吃饭;老人看病,家庭人情开支等等,出手就需要钱。
钱从哪来,光想着从地里刨出来,一个字“难”,二个字“太难”。关键是每家每户就只有么几亩薄田,纯粹靠单一的传统种田模式,很难糊口。要是每家有个几十亩,广种薄收都可以免强混下去。现实是,既没有多的田地,也没有多的收入,不出去打工,怎办?
不是农民不想种田,是种田真的很难!
老农心里话,种田不赚钱,为啥还要耕田?
上一篇文章说到,种一亩水稻,才获得360元左右的利润,这里面还包括抛秧、灌水、施肥、除虫、晒谷等等的人工成本。如果把人工也摊进去的话,一天辛苦的劳动收入是10元。
因此,种田真的真的不赚钱,用商人的话说,这是赔本的买卖!但明知道不赚钱甚至赔本,为什么还要耕田种田?
在给你最朴实的答案之前,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老农的情况:
老农家在广东梅州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的土地有点像梯田,一块一块一格一格的那种。老农家有六口人,夫妻俩已经63岁,体力一年不如一年,这在城里原本是退休享福的年纪,但还是耕了6亩地种水稻。俩个孩子40岁左右在城里打工,老两口在农村带着两个上小学的孙子,务农。
老农心里其实很清楚,知道种田不赚钱,但不种田还能干啥?干啥还能有收入呢?可能城里人会说,去城里做个小工也比种田收入高,这可能是事实,但留守在农村读书的孩子怎么办呢?自己的儿子已经在城里打工了20年,都还为了一套房子和月供苦苦挣扎,你说打工真的赚钱吗?
在农村一个家庭的电费、电话费、医药费、人情红包费、割猪肉的钱等等,一个月最少需要1100元。虽然在农村种田不赚钱,但好歹不用花钱买粮食啊,而且剩余剩饭还可以养猪,喂鸡喂鸭,努力种田了,总算有个收入啊。
换句话说如果只考虑耕田没钱赚,难道就弃耕让田地荒在那里吗?这么好的土地,仅仅因为钱,荒芜了,老农心里的情感过不去啊,耕了几十年的田地,对土地已经有了感情。再说送给人耕,不要租金都没有人要啊。
现在,老农最希望的是,有老板能把土地承包了,给自己创造个工作机会,比耕田收入高,就行。不是说互联网+吗?把田地也+上去,拜托了。
我是吉林省,松原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在我们这去年种玉米每公顷,包地一公顷9000元(一公顷十五亩)化肥钱2300元,除草剂210元,玉米籽1000元,柴油钱240元,种子包衣剂100元,收割700元,总计13700元,一公顷产粮22000斤,每斤0.5元,总共11000元,赔了2700元,幸亏国家给我们每公顷补贴4500元,一公顷剩下1800元,没意思呀,即使我种十公顷才剩18000元,你们说这地能种吗?
农村农民现在不想种地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原因还是国内粮食价格偏低,受到国内粮食加工企业进口国外粮食太低,冲击着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虽然说国家有大量种粮,农资各种补贴,可是,还是杯水车薪,还是导致了许多种粮大户亏本,种粮散户也无钱可赚,由过去的粮食紧张,过渡到了现在的粮价贱而卖不出去,极大地损伤了粮农们的积极性,面对这种情况,许多粮农今年过完年后,背上行李又外出打工了,家中粮田托福了亲戚朋友们管理种植了,反正一句总话,哪怕在外头只有2000元一月,心想总比种地强。
在当今我国,除少数承包大户外,绝大多数农民还是小户耕种形式的农业。在近十多年,据报载数据,我国农业连续十多年的大丰收,但随着农资料的涨价,即使有大丰收,但涨价的肥料、农药、种子、农具等把粮食丰收获得的利润抵消了,若算上人工,则还是亏本的情形。虽然,近十年国家出台粮食最低的保价政策,但仍难以抵消生产资料上涨的压力。也就是说,除少量承包大户在个别年限获取些利润外,绝大部分农户都是亏本种粮。既然种地难以致富,缺乏技能、信息不灵、销售不畅的农民惟有外出打工,通过打工获取家庭的必要经济开支。特别在去年,国家因粮食积累过多的压力,也(逐渐)取消粮食保价政策,农户可能出现种粮越多亏本越重的情况。所以,近几年农村,出现许多农田荒芜的情况,在农村的家庭,多数只耕种少量作物备好家庭所需外,其余的土地多由让别人耕种或者荒废。
为什么农民都不愿种地了?这是因为当今社会经济处在主导位置,同时媒体大力宣传"摆脱贫穷走向福裕,体现个人价值"以及以经济收入来衡量价值的结果,同时与中国农业生产状况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我们知道农民的基本需求是生存,这也是做人的底线,但因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对农民生存的主宰性使得农民不得不追求经济。由于中国农民耕地面积过小加之分散使其无法享受到"薄利多种"的经营模式,高昂的机械操作费用使其经营雪上加霜,而高价农资与自然灾害使其走上绝路。更为可悲的是粮食的大量进口造成中外粮食生产竞争,中国手纺织布与外国机器工厂生产的竞争模式使得中国农业生产必败。这些客观存在造就出中国农业的必然衰败。其次“摆脱贫穷走向福裕,体现个人价值"的大力宣传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摆脱"就是逃离,"福裕"就是物质享受,"个人价值"就是能挣到更多的钱。欲想实现三者的唯一方法就是入城打工。在耕地无法经营和社会大力倡导的双重作用下,浩浩荡荡的农民工队伍岂有不成之理?农民找到了更好的劳动方式岂能不抛弃落后的呢?中国农业的生产现状使得中国政府必须改变现有观念,不仅要给农业加大补贴力度,更重要的是必须回归到集体经营土地的模式之中,并对过去的经营方式大加改良,使农业生产与国情相匹配。唯有如此中国农业才可获得新的生机,并能在独立与对外竞争中强劲生存使国安生。
这个要归咎到三农问题上去了,虽然没有以前三农问题那么严重,但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是相对存在的。
农民社会地位低,至今存在的农民工问题就很好的反应了这点;
农村教育落后,寒门出学子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的今天已经渐渐成为一个神话故事;
农村收入低,对于不是经济发达地方的农村来说,种植养殖收入不稳定而且收入低劳作苦;
农村资源分散,虽然是分田到户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对于现代农业来说,目前中国大多数农民的土地由于产权属于国家,很可能政府一纸公告就给征收,而所给的补贴并不足以跟城市征地相比,所以造成不愿意投入,另外土地面积小也造成投入单位成本过高,无法跟国外大农庄竞争。
其实说那么多就两个原因,一个当农民穷,另一个当农民社会地位低。
出门都不好意思说我是耕田的大概是现代农民最悲伤的现状吧。
农民,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范宁 注:“农民,播殖耕稼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有一种解释是: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人。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在奴隶社会,有自耕农和隶农。前者是以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体劳动的自由农民;后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种小块土地、地位介于自由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佃耕者。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
清朝及其以前直至国民政府迁台以前,其时由于工业经济的落后,农民为中国社会劳动力人口主要力量,主要依靠自然经济生活,多为佃农、自耕农(包括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的土地主);这期间除了随着一部分迁入城镇进行工商业经营或成为产业工人以外,绝大多数受当时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滞留在原有出生地,而没有土地的农村居民很多依靠给土地主打工生活,根据工期的长短这些人多被称为“长工”和“短工”,长工和短工应该属于职业,长工指常年被雇佣,短工则属于季节雇佣工。
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人们谈到“农民”时想到的都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而且一般说来,社会越不发达,后面这些涵义就越显得比“农民”一词的职业涵义重要。在这些社会里,不仅种田人是“农民”,就是许多早已不种田的人、住在城里的人,也被认为具有“农民”身份。如本世纪初英属印度的孟加拉地区,绝大多数下层的非农职业人口都自认为、也被认为仍属于“农民”,因为他们不仅都是种田人的兄弟或儿孙,而且他们的“家内习惯与生活准则”也与农民无异。调查还表明:当地农民自己对“什么是农民”的回答也更多地与地位而不是与职业相联系的。农民无法进行任何升级,但是他们可以变成民兵。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农民是地位最低下的等级民众。没有自由权,没有身份,没有级别,没有土地(地主不含在内),全靠为地主打工。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得到解放,在土地改革中,分到土地和房屋,拥有了自己的生存土地,从此过上了自力更生,自耕自足的幸福生活。后来,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经历数次政治运动,农民还是农民,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生活是苦到了极点了,其地位也没有动摇。那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脸朝黄土背朝天,遇上灾年无法活。凭借自己的双手,战天斗地,总想一年能比一年好。我就历经过那种集体主义的生活,好像都没有怨气。一方面要上交公粮;另一方面要上交任务。所得不多,就是自己全家人的口粮,先一的口粮要吃到第二年新粮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吃不到,那就叫做青黄不接,要度饥荒。自古以来,中国农民都要交皇粮,外国农也要交税。这是天真地义,谁也不能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利益,2005年,农民不但不要上交“皇粮”和农业税款,每年每一亩农田还可以享受政府38元补助金。这是多好的事情,后来补助金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提高到200元/亩。当国际粮荒消息频传,当粮价步步攀高,当一些城市高喊缺地,当一些农民面临无田可耕的困境,一些地方的农民却不愿种田——他们宁愿外出打工而让家中农田荒芜,他们宁愿买米吃也不愿种自己的田。尽管国家在各方面努力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多数村民表示,种粮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保证家里的口粮。有的农户将水田改种,有的宁愿丢荒去买高价米吃。究其原因是:种田成本太高划不来。种地相比打工,比较收益悬殊,这是农村土地大量抛荒的最主要原因。据当地农民统计,在家种田一年,收入为一千多元;而外出打工,一般有一万多元。“口袋里有钱,不愁买不到粮。”这一观念已为农民接受。有的地方,农民的选择与国家的初衷背道而驰。某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表示:“农田是农民的,种田收益太低,他们要抛荒我们也没办法强行制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综上所述,耕地抛荒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其一,农业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耕种效益低导致抛荒。近几年来,中央连续6年出台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取消了传承几千年的农业税,并下拨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本应有很大提高。然而,随着物价上涨,农民种粮的成本急剧上升,种子、化肥、农药不同程度上涨,农民劳资从2000年30元/天上涨到2010年80元/天。经测算,农民种粮除去成本每亩利润不足400元,按每人种5亩计算,年收入不足2000元,远不能满足一家的开销,何况很多农民人平根本没有5亩耕地。因此,一些年轻力壮的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赚取劳务收入或其它收入,一般每年可赚上万元,是种田效益的5倍。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妇、孺,没有能力耕种田地,因此耕地只好任其抛荒。耕地利润低,收入少,是农村耕地抛荒的根本原因。种田效益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土地抛荒最根本的原因。
其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农的劳力短缺。随着城镇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弃田务工”、“弃田经商”的人数急剧增多。此外,一些人为了适应学校布局调整,方便小孩上学,举家外出,抛荒现象日趋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农村土地抛荒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转向二、三产业,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致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缺乏,大量耕地无人耕种或无力耕种造成耕地抛荒。
其三,耕地流转不畅,土地承包管理不力。由于我国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农民对现有流转政策不了解,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不愿流转”和“不能流转”现象。进城农民认为自己在城镇一旦“失业”后还有回去耕作的资源,宁荒不转。留守农民因为耕地效益低,耕作难度大,又无适当产业支撑,导致农村耕地不能流转。耕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是耕地抛荒的又一个原因。随着农村社会发生的生老病死、升学、当兵、就业、迁徙等,人口不断发生变化,而人口、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变化造成部分耕地无力耕种。
其四、乡镇干部乏力,没有人员下村督促。现在乡镇干部的工资都是县级财政统发,不须要到村组崔交,每年除了搞计划生育这个硬任务外,乡镇干部不需要下去,大多数住在县城或城市里。笔者曾经有两年当任农村工作队长,需要到村组开展调查,多次联系陪同的乡镇干部一起调研,却无法找到人员,要就是不接电话;要就是手机关机。有的挂村乡镇干部还不知道该村有多少农田,有多少田抛了荒,真是一问三不知。2008年,全国多个省、市遭受大冰灾,我通过有关渠道从海外募捐一批救灾物资,所有的接待工作都是我们做好,只是要求乡镇配合做好发放工作,最后还是漏洞百出,应酬不好。后来这个乡镇领导对我说:老兄啊,你不搞这个东西给我们,我们没有一点事,你搞来这个东西给我们,我们不好做人。哈哈,我真好笑,这就是当今父母官说的话。
再说,
改革开放30多年了,农民不愿做农民是对的,更何况当今社会在变化、在发展,农民也应该走出田园,走出新时代,不能世世代代当农民,要成为创造新时代先进分子。如今国家出台政策要关心农民工。所以,当今最值得致敬和表彰的群体、被忽略的中国骄子,是农民工。没有他们粗糙的双手,所谓崛起的大国,所谓中国奇迹,所谓世界工厂,所谓城市化,根本不成立。
但是,目前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珍贵,但耕地抛荒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抛荒问题,必须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加强正面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强化宣传法制,杜绝弃耕抛荒;加强市场调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给农业生产汇入新的活力,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培养教育出新时代的、新式的、讲科学的、会经营的全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