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麻园村 648081.nync.com 欢迎您!
宜宾乡村有这样一种风俗,谁家有红白喜事,亲朋好友就会请一支演艺队来热闹一番。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城乡大地,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愈加丰富。在珙县的乡村,就活跃着一群业余演员,他们热爱文艺,成立了一支支民间演艺团;农闲之余,他们走村串户,用文艺表演去传递温暖和正能量。
“高手”在民间
农忙时节下田干活 农闲时节上台演出
大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珙县民间就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文艺、思想活跃,在文艺表演方面颇有天赋。于是,他们三五几人组织起来,搭起了“草台班子”,你唱一曲,我跳一段,他扯“板眼”,就凑成了一台简单的晚会。
他们农忙时节下田干活,农闲时节出门演出,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还能挣一些外快。不需要太大的投入,一辆箱式货车,加上必备的音响、灯光、服装和道具。车开到哪里,搭起一个简易舞台,就可以开演了。
唱歌、跳舞、小品、相声、快板,对他们来说小菜一碟;变脸吐火、魔术特技,别看这些绝技难学,他们照样能表演得像模像样;尤其是用方言“扯板眼”,更是信手拈来,最能逗乐全场,调节气氛。
“各位老板你们好,本人这个月16日、17日、19日都空,有需要魔术特技唱歌主持的请联系我。”12月上旬,在珙县演艺团交流QQ群里,唐昌利打出了这样一条广告。
10年前,珙县上罗镇的唐昌利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加入了当时比较流行的乐队。“我从小就喜欢音乐,现在会的表演项目很多,都是在演出中积累的。”说起他在当地演艺界摸爬滚打这10年,唐昌利很是自豪。
2009年,已经会“十八般武艺”的唐昌利成立了自己的“同一首歌”演艺团,如今,他的团有固定演员7人,“我的团没有演出的时候,就去串台,上罗镇很多乐队我都帮过。”
珙县人对文化活动似乎有着独特的爱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珙县的民间文化活动便层出不穷,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文学……各有各的组织和协会,汇集了不少“民间高手”。据统计,珙县民间的文化协会、团体超过300个,这些组织大多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与群众文化生活紧密相联。
需求与梦想
168支演艺队落地生根
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给民间演艺团发展提供了“温床”,有了市场,村民也活跃了起来,到了21世纪初,珙县的民间演艺团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演艺团体的逐步发展壮大,许多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年轻人才也纷纷回到家乡,加入这一行当。
孙杰是珙县本土人士,因为爱好电吉他,结交了一群爱好摇滚音乐的当地朋友,组建了乐队。乐队成员来自珙县各个层面,有公务员、企业职工,还有生意人,分别担任吉他、贝司、键盘、架子鼓手。
去年,乐队在县政府文化广场举办了一场民间摇滚音乐会,现场人山人海,赚足了人气。“没想到,一个小乐队组织的一场小型音乐会,会有这样的效果,观众们热情很高,现场气氛也非常热烈。”孙杰说。
在珙县这片土地上,跟孙杰一样怀着艺术梦想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据统计,截至目前,珙县民间有各类演出团体168支,从事演出的业务人员近3000人,年龄从18岁到50岁不等,年均演出超过1.5万场次,行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
演艺团体业务范围涵盖婚丧嫁娶、开业庆寿、企业广告宣传、公司年会等,并常年参与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节目形式包含舞蹈、声乐、器乐、小品、魔术、杂技等,其中不乏一些民间杂耍绝活、民族特色演艺和非遗传承节目。演出范围辐射珙县各乡镇和临近县乡,部分演出团体甚至将业务范围拓展到了泸州、自贡、内江乃至云南威信、镇雄等地。
成立民间演艺协会
告别恶性竞争 抱团求发展
民间演艺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相应的体制机制没有跟上,市场逐渐处于无序状态,演艺队之间杀价甚至相互诋毁,恶性竞争时有发生。
此外,受民间艺人价值观、人生观取向的左右,以及艺人个人素质修养的影响,一些民间演出有“低俗”的倾向。群众逐渐对民间的演艺团有了意见。
这一现状很快引起了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随后,该县文化部门对民间演艺团体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报告中,揭露出了民间演艺市场的诸多问题:演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太大,创新能力不强,演艺团恶性竞争导致演出水平质量严重下降。
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今年1月20日,基于百余家演艺团的申请,在珙县文广新局的指导下,珙县演艺协会正式成立,百余家演艺团成为了协会的成员,大家一起商量制定行规,共同维护行业秩序。
随后,珙县文广新局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为从事演艺的人员颁发《演员从业资格证》,通过设置准入“门槛”等方式,引导民间演艺队伍面向市场规范、合法经营,营造健康、良性竞争机制。
经过整顿,一些散乱差的演艺团不得不自动解散,大家开始有组织、有纪律地从事着演艺活动。
“珙县演艺协会的成立,充分发挥了民间演艺团体在加快建设文化名县、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珙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邹强表示。
成立群众文化理事会
把舞台交给群众 传承地方文化
群众需要文化活动,更需要文化活动所带来的力量。以往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往往是演完就走,忽略了群众的感受。事实上,文化部门送去的“精神食粮”,未必对大家的胃口。
在珙县,许多乡镇都有文化站,也配有专职工作人员,每逢大型节假日,仅凭文化站,要想组织一台惠民演出,很难!有时花钱请专业演员来演的节目,老百姓还不一定喜欢,可是每次看群众自己编排的节目,观众都喜欢得不得了。
一方面是文化部门无法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很多“身怀绝技”的艺人隐藏在民间,没有大舞台让他们展示。
今年6月4日,全国第一个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在珙县珙泉镇应运而生。理事会成员由当地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非遗传承人、社会文艺骨干、民间演艺团代表等组成。由群众来当家,表演什么节目,群众自己说了算,一台台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公益演出便呈现了出来。
“对文化体制的改革,实际上就是把舞台交给群众。”邹强告诉记者,民间有很多有特长的群众,通过建立演艺协会和群众文化理事会,一方面,让大家来参与管理,有利于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挖掘、利用和推广;另一方面,文化部门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通过群众“办文化”的方式,把政府文化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邹强表示,借鉴珙泉镇的成功经验,目前该县观斗乡、王家镇、巡场镇先后成立了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预计明年还将在全县推广一批。
随着珙县民间演艺产业迅猛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社会影响持续扩大。民间演艺团已经成为珙县一个较大的社会文化服务群体,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新兴的文化产业项目,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巩固基层舆论阵地,传播核心主流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